购物车结算

最新加入的服务

重磅报告:《2018认证机构发展报告》全文发布

在2019年12月20日召开的中国认证认可协会三届六次常务理事会上,协会发布《2018认证机构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分析研究了2018年认证认可行业的总体发展状况,基于数据分析反映了行业的发展水平和现状,并引领认证机构发展。现将《报告》全文发布,供行业参考。


前 言


认证认可是重要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是市场监管的基础工作。认证工作的发展,首先要看认证机构的发展。自 2017 年起,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开展了认证机构年度发展状况分析研究工作,通过客观数据反映我国认证机构总体发展状况,引导认证机构健康发展。

对认证机构整体发展状况的分析研究,基于对单个认证机构的评价所获得的客观信息。认证机构评价主要采取大数据汇总分析的方法,即从各个方面收集认证机构的公开数据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处理。对于一些不能通过公开渠道获得的数据,由认证机构自愿报送,协会进行核查,共有 74 家认证机构报送了 2018 年创新及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数据,体现了共同促进认证行业发展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经过协会与认证机构共同努力,2018年认证机构评价工作顺利完成,评价结果可以反映认证机构发展的总体水平和状况。

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力求向全社会和行业呈现我国认证机构发展的总体状况,力求向全社会推出认证行业发展的“领跑者”;力求使每个认证机构在对比分析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和位置,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认识自己的短板和改进方向。也希望评价结果能够成为认证行业发展的风向标,成为引领认证机构发展的航标灯。
认证机构评价工作在数据收集处理细节和大数据利用方面,还处于积累探索阶段,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进一步改进数据收集方法、提升数据分析水平,使认证机构评价工作更好地服务行业发展。

2018 认证机构发展报告


为客观反映我国认证机构发展状况,引导认证机构发展方向,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对 2018 年认证机构情况进行了评价,评价工作依据的数据截止到 2018 年底。可以通过评价结果了解认证机构发展现状、 认识认证机构发展优势及劣势、 引导认证机构实施改进提升。 



一、2018 年我国认证机构的基本情况


截止 2018 年底,我国认证机构总数为 481 家,认证机构颁发各类有效认证证书 193.7 万张,较上年增长 10.48%,涉及获证组织62.5 万家,保持了较高发展速度。其中,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 639360张,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918517 万张。认证机构业务收入约2114222.469 万元。

首先, 按照认证证书数量对认证机构的规模进行分层分析, 发证情况见下表。



show.jpg

show.jpg


从认证机构发放认证证书数量看,不同认证证书数量对应的认证机构数量见下图: 


show.jpg

show.jpg



认证证书数量在 10000 张以上的 44 家认证机构合计占证书总量的 79.34%;认证证书数量在 5000 张以上的 110 家认证机构合计占证书总量的 89.03%。与 2017 年相比,市场集中度在缓慢下降,但几乎是可以忽略的状态。

在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竞争较为激烈的管理体系认证领域,共有 309 家认证机构颁发了证书,不同认证证书数量对应的认证机构数量见下表: 


show.jpg


show.jpg

show.jpg

show.jpg


认证证书数量在 10000 张以上的 29 家认证机构发放证书合计占证书总量的 60.44%;认证证书数量在 5000 张以上的 50 家认证机构发放证书合计占证书总量的 76.93%。与 2017 年相比,市场集中度在缓慢下降。

从认证机构收入看,不同业务收入数量对应的认证机构数量见下表: 


show.jpg

show.jpg

show.jpg

业务收入在 5000 万元以上的 64 家认证机构占到总收入的88.45%。

以上数据和分析表明, 一是认证市场集中度较高, 长期以来严格控制认证机构数量, 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市场格局, 目前还没有明显变化。二是认证机构确实存在小、散、弱的情况,这些认证机构数量多、规模小、品牌杂,影响外界对认证行业的整体观感。加之管理体系认证领域业务同质化特征突出,竞争激烈,违规行为多发,是影响认证行业声誉和形象的“源头”。


二、认证质量评价结果及分析

对质量的评价设定了客户投诉率、 抽查不合格率、 注册认证人员充分率、专职认证人员充分率、 良好认证审核案例入围数等 5项评价指标。其中客户投诉率、抽查不合格率为基本要求指标,注册认证人员充分率、专职注册认证人员充分率为人力资源保证指标,良好认证审核案例入围数为提升要求指标。

客户投诉率数据比较欠缺, 在同等水平下, 以运行时间久的认证机构排序靠前。从 2018 年国家认监委“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结果显示的不合格来看,2018 年抽查认证机构 140 家,52 家认证机构存在问题,88 家认证机构未发现问题。在未发现问题的机构中,以抽样基数大的排序靠前,给出了排名顺序。这两项指标的累计数据不足, 说明行业内对认证机构违规违法、 失信信息的管理汇集工作不足, 应当在今后加强认证机构违规违法、 失信信息的统一汇集管理。

注册认证人员充分率即级别以上注册认证人员数与有效证书数的比值, 该指标的评价主要针对管理体系认证机构。从评价情况看,有 266 家认证机构认证证书数量少于 500 张,不参加排序;行业平均水平为认证人员数/认证证书数比值为 0.0507,比值越高的说明人力资源越充分, 排名靠前。专职注册认证人员充分率即级别以上专职注册认证人员数和有效证书数的比值,该指标的评价主要针对管理体系认证机构。从评价情况看,有 266 家认证机构认证证书数量少于 500 张,不参加排序;行业平均水平为专职人员数/认证证书数比值为 0.0182,其他认证机构比值越高的说明专职人力资源越充分,排名靠前。人力资源的充分程度是认证质量的保证,由此选择比较优秀的认证机构是间接合理的方法。该指标可以反映相对优劣对比意义,但不能直接作为判定是否可以达到合理要求的依据;但对于平均水平以下的认证机构可以视为人力资源相对不足,可以提示该认证机构补充。

良好认证审核案例入围的数量反映了一个认证机构能否追求质量提升能力。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已经连续举办了 11 次良好认证审核案例评议交流活动,在近 5 年的活动中,共有 51 家认证机构的案例入围。说明认证机构追求质量提升的意愿和能力尚有很大欠缺;大部分认证机构还没有意愿和能力追求质量提升, 还停留在追求对法律法规、 规范要求的符合性方面;近年来新批准的一些认证机构,甚至不能将基本的符合认可要求作为追求目标。另外,产品认证机构良好认证审核案例入围的数量明显偏少,今后应当作为质量提升的重点方面。认证质量评价结果领先的认证机构排名见附件一。


三、创新评价结果及分析

对创新的评价设定了认证类别(认证业务领域)数量、承担或参与政府部门(认证认可行业相关管理部门)的科研项目数量、主持/参与编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或地方标准)数量、专利授权数量、核心期刊(认证认可专业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数量等 5 个评价指标。创新能力反映了认证行业发展的潜力,是发现优秀认证机构的重要指标。

认证类别(认证业务领域)针对所有认证机构进行评价,不同认证类别数量对应的认证机构数量见下表:


show.jpg

show.jpg

show.jpg



一般来说,认证类别在 20 种以上的认证机构具有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在 10-19 种之间的认证机构具备较强的跟随开发能力,在 4-9 种之间的认证机构具备较弱的跟随开发能力;在 3 种以下基本上不具备产品开发能力,这些机构一般是常规的管理体系认证机构和单一的产品认证机构。

数据表明,2018 年认证机构中认证类别在 20 种以上具备较强产品开发能力的认证机构由 2017 年 8 家,增加到 2018 年 12 家,在 10-19 种之间的认证机构具备较强的跟随开发能力,由 2017年 27 家增加到 2018 年 43 家。说明认证机构总体产品开发能力呈现提高趋势。

在开展产品认证的机构中,拥有不同产品认证规则数量所对应的认证机构数量见下表:


show.jpg
show.jpg


show.jpg


show.jpg


拥有产品认证规则最多的为 720 种,拥有产品认证规则在 100种以上认证机构具备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拥有产品认证规则在30-99 种之间的认证机构具备跟随产品开发能力, 拥有产品认证规则在 10-29 种之间的认证机构具备较弱的跟随产品开发能力,拥有产品认证规则在 9 种以下的认证机构基本不具备自主开发产品的能力。

数据表明,2018 年认证机构中开展产品认证的认证机构由2017 年的 97 家增加到 2018 年的 123 家,拥有产品认证规则 100种以上的机构由 2017 年的 14 家增加到 2018 年的 18 家,30-99种之间的机构由 2017 年的 21 家增加到 2018 年的 27 家。这两组数据说明,产品开发创新能力较强的认证机构数量从2017 年 35 家,增加到 2018 年 55 家,其他机构处于跟随者行列。

在承担科研项目方面,在统计的 2018 年 481 家机构中,承担或参与政府部门(认证认可行业相关管理部门)的科研项目的认证机构由 2017 年的 28 家增加到 2018 年的 51 家,承担项目最多的达到 156 项。见下表:


show.jpg

show.jpg

show.jpg

在参与标准编制方面,主持/参与编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或地方标准)的认证机构由 2017 年的 31 家增加到 2018年的 55 家, 承担项目超过 100 项的机构有 8 家, 最多达到 400 项。见下表: 

show.jpg

show.jpg

show.jpg

专利授权数量方面,由 2017 年 22 家增加到 2018 年 154 家,截止 2018 年年底,认证机构共计获得专利 7788 项,软件著作权2832 项,具体分布见下表: 

show.jpg

show.jpg

show.jpg


期刊发表论文方面,认证机构在核心期刊(认证认可专业期刊)发表论文数量计 974 篇,比 2017 年增加 329 篇;在上述期刊发表论文的认证机构由 2017 年的 25 家增加到 2018 年的 43 家。见下表:


show.jpg

show.jpg

show.jpg


这四个方面的数据表明, 承担或参与政府部门(认证认可行业相关管理部门)的科研项目数量由 2017 年的 28 家增加到 2018 年的 51 家,增长 82%;主持/参与编制的国标(行标或地方标准)的数量由 2017 年的 31 家增加到 2018 年的 55 家,增长 77%;专利授权数量由 2017 年的 22 家增加到 2018 年的 154 家,增长 600%,有大幅度增长;核心期刊(认证认可专业期刊)发表论文数量由2017 年的 25 家增加到 2018 年的 43 家,增长 72%。2018 年度,认证机构在知识创新、知识积累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认证机构在科研项目、标准制定、专利授权、发表论文方面有一定的成绩,这是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表现。

认证机构创新要素的提升最终反映到认证供给的创新还有一个过程, 从创新要素提升可以看到认证机构的创新意愿比较强烈, 但真正转变为认证供给的改善还有其他制约因素, 也还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不能单纯以创新要素提升来判断认证供给创新有了提升。

很明显, 创新仍然是认证机构的一个短板。目前具备创新能力较强的认证机构比例约占总数的 11.5%,数量约在 55 家左右。相比认证作为高新技术服务业的发展要求,绝大部分认证机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不能适应。创新评价结果领先的认证机构排名见附件二。


四、社会责任评价结果及分析


社会责任设定了公益项目数量、公益项目投入的人均数额两项评价指标。在 481 家机构中,能够提供公益项目数量、公益项目投入的人均数额数据的仅有 58 家认证机构,但比 2017 年增加 13 家。参与公益项目的认证机构由 2017 年的 19 家增加到 2018 年的43 家。

show.jpg

公益项目人均投入的数据仅可以作为相对性对比数据,在开展了公益项目的 43 家认证机构中,有 40 家机构公益项目投入的人均数额从 20 元到 2540 元不等,包括参与政府及社会组织的爱心扶贫项目、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建立校企发展基金等形式,另有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上市后向社保基金无偿划拨了550 万股,市值 5522 万元,按年度分红。总的看,作为一个传递信任、传递正能量的行业的公益意识和公益行为这个方面是应该继续加强的。

社会责任评价结果领先的认证机构排名见附件三。 


五、信誉评价结果及分析

信誉方面设定了认证证书转出率、 注册认证人员转出率、 市场监管(税务)系统内企业诚信评价信息等 3 个评价指标。由于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对认证证书转换、注册认证人员转换均进行了严格的自律管理,所以这 2 个指标数据完整且覆盖所有认证机构。认证证书转出率情况见下表:


show.jpg

show.jpg

show.jpg

认证证书转出比例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另有部分认证机构因证书总量过小无统计意义。其中转出比例在 10%以上的为不正常状态,一般是认证机构受到处罚、向关联机构转移客户等情况,2018年共有 10 家机构证书转出超过 10%。对于自愿性产品认证、强制性产品认证, 因为市场竞争程度很低, 没有出台有关证书转换的自律规范。管理体系认证、食品农产品认证 2018 年证书转出总量为44109 张,占证书总量的 4.16%(2017 年为 4.4%),说明市场总体上平稳有序, 但竞争呈加剧趋势, 协会关于证书转换备案的行业自律规范发挥了稳定市场的积极作用。

认证人员转出比例情况见下表:


show.jpg

show.jpg


2018 年,203 家认证机构或专业性产品认证机构没有认证人员转出, 人员转出率异常的北京中联天润认证有限公司, 因连续收到认可处置后继商事主体资格注销, 导致大量认证人员转出, 截止统计日期,认证人员全部转出,数据异常,类似的情况还有 3 家机构。2018 年认证人员转换的比例为 3.78%(2017 年为 6.58%),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

市场监管、税务系统内企业诚信评价信息大部分为正常的正面信息,也存在个别的负面信息。2018 年行业内受到行政监管处罚机构42 家;认可处置 14 家(2017 年有 15 家)。按照相同条件下经营时间较长的认证机构优先排序的原则,协会给出了评价结果排名。

信誉评价结果领先的认证机构排名见附件四。

六、品牌评价结果及分析

品牌方面设定了市场占有率、 境外认证证书数量、 品牌价值信息等 3 个评价指标,其中市场占有率数据见本报告第一部分。认证机构境外发放认证证书数量情况见下表:


show.jpg

show.jpg

境外认证证书数量主要是作为鼓励发展的评价内容,我国认证机构在这个方面还有很大差距。2018 年共有 150 家机构发放过境外证书,证书总数为 135349 张,相较于过去两年证书发放数量(2017 年89 家机构发放 2316 张证书,2016 年 81 家机构发放 2235张证书),增长速度较快。境外证书多数是境外企业为进入中国市场,依据我国国家标准实施的自愿性产品认证。从获证组织情况看,境外企业在华投资建厂和委托中国企业生产加工为主,制造商和生产厂均在境外的数量仍然较少。这与我国认证大国的地位仍不匹配,与我国目前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要求仍不适应,中国的认证制度和认证模式国外的采信程度不高。境外认证证书数量直接与认证证书的采信程度和公信力有关, 我国要建设认证强国, 就必须在这个方面有所作为。 

品牌价值信息以单张证书的平均收入和平均纳税额为基本数据,以 30 年时间为基数(按认证机构登记注册的时间,30 年系数设为 1;不足 30 年的每一年递减 0.01,如 29 年取 0.99)、品牌价值=基数×市场占有率×单张证书平均纳税额×单张证书平均收入。品牌价值信息属于相对比较性数据,根据测算结果,协会给出了排名靠前的认证机构名单。

品牌评价结果领先的认证机构排名见附件五。


七、效益评价结果及分析

效益方面共设定了业务收入、 单张证书平均纳税贡献额、 单张证书平均收入、 认证业务人均收入 4 个评价指标。 认证业务收入的数据已经在基本情况中进行了分析(见本报告第一部分)。在单张证书平均纳税贡献额、单张证书平均收入、认证机构人均收入 3个评价指标中,包含认证机构的检验检测收入、认证收入、培训收入、咨询收入及其他收入。收入多元化,意味着认证机构业务多元化, 也说明认证机构具备了更强的综合服务能力。 单张证书平均纳税贡献额、单张证书平均收入、认证业务人均收入较低,往往反映出认证机构服务方式单一, 收入来源渠道偏少, 认证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较弱;单张证书平均纳税贡献额、单张证书平均收入、认证业务人均收入较高, 往往反映出认证机构服务方式多元化, 收入来源渠道较多,认证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较强。同时,也直接反映一个认证机构的价格水平和营业模式。认证证书数量超过 500 张的认证机构单张证书平均纳税贡献额的情况见下表:

show.jpg

show.jpg

认证证书数量少于 500 张以下的认证机构,一部分是因为主营业务不是认证,单张证书折算数据偏离过大,一部分规模体量过小,营收和利税过少,未列入排名。部分新设立认证机构无此数据。该数据属于相对性对比数据,但数额过低的认证机构往往和综合服务能力不强、收入渠道单一、价格水平低直接相关。累计认证证书数量超过 500 张的认证机构共 216 家。

认证证书数量超过 500 张认证机构单张证书平均收入情况见下表: 


show.jpg

show.jpg


认证证书数量少于 500 张的认证机构,一部分是因为主营业务不是认证,单张证书折算数据偏离过大,一部分规模体量过小,营收和利税过少, 未列入排名。单张证书平均收入是判断认证机构状况的重要指标,单张证书平均收入高,意味着综合服务能力强,利润率高,有更多的资金可以用于提升质量、研发创新,一般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单张证书平均收入低, 则意味着综合服务能力不强,利润率低,很难有资金可以用于提升质量、研发创新,经营风险增强。单张证书平均收入过低, 则表征该认证机构属于恶性低价竞争的主要参与者, 还可以说明其经营方式的无序和散乱。实际上,单张证书平均收入低于 3000 元的认证机构,一般仅靠分支机构(合作方)运作认证过程,认证机构本身仅靠收取管理费作为主要收入;认证机构不能控制认证过程的审核费(检查费)等关键费用, 也就丧失了对认证过程的直接管理权。价格是极其敏感的市场因素,通过价格因素发现运作方式不正常、问题多发的认证机构,作为日常的监控重点,是可行的监管方法。

认证证书数量超过 500 张认证机构人均收入情况见下表:

show.jpg

show.jpg

认证证书数量少于 500 张的认证机构未列入排名,部分新设立认证机构无此数据。认证机构人均收入是一个相对性比较指标,主要表现认证机构的劳动生产率和服务价值溢价能力、综合服务能力。认证业务人均收入高,则意味着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服务价值溢价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认证业务人均收入低,则意味着有较低的劳动生产率、服务价值溢价能力,综合服务能力欠缺,认证业务人均收入低于 10 万元的认证机构, 实际上处于经营不正常状态。认证机构人均收入最低水平 2000 元以下。从实际数据看,行业整体状况是“两头小、中间大”。实际上,一些总体收入较低的认证机构对成本更加敏感,减少人力成本是提升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方法。效益评价结果领先的认证机构排名见附件六。 


八、综合评价结果

综合以上六个方面的评价结果, 可以分别给出在六个方面、 五个方面、四个方面、三个方面、两个方面排名进入前 30 名的认证机构,见附件七。无疑,这些认证机构是目前我国认证机构中的优秀代表,是我认证机构的“领跑者”。


九、评价方法和数据利用

本次评价从质量、创新、社会责任、信誉、品牌、效益等六个方面确定了 23 项评价指标。在所有 23 个评价指标中, 协会通过大数据对其中的 18 个指标进行了评价分析,覆盖所有认证机构,占到了评价指标的 2/3;其他 5 项指标(其中专利授权、软件著作权指标仅用于对大数据获取数据的验证)针对自愿参加认证机构评价工作的 74 家认证机构进行评价分析。工作内容包括两个部分: 

(一)可以由后台大数据获得数据进行核算的 18 项评价指标,针对 2018 年底以前批准成立的所有认证机构进行评价, 共 481 家认证机构。

(二) 需要由认证机构核算报送,协会进行核实的指标 5 项,针对自愿参加评价工作的认证机构进行评价,共 74 家认证机构。

从这两个部分的评价内容反映了我国认证机构的发展状况。对评价结果的发布分为五个部分:

(一) 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二) 可由后台大数据获得数据进行核算的 18 项评价指标,发布行业最优水平,发布排名前 30 位的认证机构。

(三) 需要由认证机构核算报出,协会进行核实的指标 5 项指标,发布自愿参加评价工作的 74 家认证机构的最优水平,发布排名前 30 位的认证机构。

(四) 发布质量、创新、社会责任、信誉、品牌、效益等 6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中,单方面评价指标均排名前 30 位的认证机构。

(五) 针对自愿参加评价工作的认证机构,以个别提供评价信息的方式,提供更多评价对比数据,不公开。


十、发展建议

我国的认证工作正处在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换的瓶颈阶段, 正处在爬坡过坎的阶段。认证机构也处在传统业务边际效益递减、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特殊时期, 一方面是社会对认证的需求日渐旺盛,另一方面是竞争日益激烈,认证供给同质化现象严重,自身能力相对不足。如何应对变化多端的发展形势, 是认证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在对发展态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 

(一) 以认证产品供给多元化破解发展难题。目前认证行业遇到的主要困难是因为认证供给结构不合理造成的,认证供给同质化严重,从事管理体系认证业务的认证机构数量多、竞争激烈,管理体系认证边际效应递减、 客户获得感降低。亟需有特色、 有特点、适应消费需求的多层次、 多元化认证供给, 尤其是要向需求广阔的产品认证、服务认证、过程认证等新兴领域突破。

(二) 以专业能力突破发展瓶颈。认证的价值在专业,突破的方向在专业化。只有具备专业能力,才能深耕于自身擅长的领域,才不易为竞争者所取代。深耕于一个领域,才能集中优势、树立权威、创出品牌。近两年的数据表明,能够有自己的专业能力,才能有自己的优势领域, 才能在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 也可以取得比较好的经营业绩。

(三) 以改革激发创新活力。认证行业的创新既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市场驱动。要把蕴藏在政府、行业协会、认证机构和产业链中的技术创新力和市场驱动力激发出来、 调动起来。尤其是要把代表产业发展的行业协会的动力激发出来,形成独立的认证制度所有者队伍,与政府、认证机构、产业链联动,形成技术创新和市场驱动的最大合力。

(四)以认证的基本国际规则夯实自身发展基础。认证机构是向社会出具信任证实证据的特殊组织, 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 应当遵循基本的国际规则。实践证明,遵守制度规则越好,发展越长久、 越稳定。反之, 也有一些认证机构, 对基本国际规则知之甚少,也没有建立基本的运行规则,即使取得一些市场,也很快垮下来,难以持久。

(五) 要加速中国认证走向世界的步伐。随着我国的产品、企业、资本、产业走出去,迫切需要标准跟得上、认证跟得上。但目前, 我国认证的国际采信度有限, 使得企业在走出国门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大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精力成本,认证机构要有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强烈意识,在“走出去”过程中提升能力,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点击此处可查看附件并下载《2018认证机构发展报告》